英超联赛买球官方网站(中国)有限公司
 
 

 

北京市供销合作总社创建

 

建立城市消费合作社

 

建立郊区供销合作社

 

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51年6月
北京市第十区消费合作社成立

 

王砚香—背篓精神

 

传承背篓精神-王国明

北京市供销合作总社创建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2月7日,北平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叶剑英签发命令,委派王纯同志接管国民党"全国合作社物品供销处北平办事处",并筹建北平市合作社。1949年2月22日,北平市合作社供销总社宣告成立,并正式对外营业。王纯任主任,地址西单旧刑部街26号。1949年10月,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将北平改为北京的决议,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北平市合作社供销总社更名为北京市供销合作总社。

北京市供销合作总社成立初期,根据华北合作社委员会《关于供销合作社的工作方针问题》中提出的减除中间剥削与发展社会生产力两个任务,首先在公营和私营企业中建立与发展职工的消费合作社,适当的保证职工生活,提高生产积极性,配合国营经济,稳定物价,有计划的将生活必需品直接分配给群众。还是重点试办了城市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其次围绕着农业生产的需求,组织农村供销合作社,使已经从地主经济中解放出来的农民,进一步从商业资本的控制下解放出来。同时,对北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旧合作社进行了登记整顿,制定了北京市有关发展各类消费合作社的章程(草案)。

建立城市消费合作社

城市消费合作社是在中共北京市委、市政府领导下,由群众自愿集资入股建立起来,以减除私商中间剥削为目的的群众性经济组织。建立之初是已工厂、机关、学校为单位。各工厂、机关的职工和家属乃至他们雇佣得保姆,学校的教职员工、学生均可以入社。凡按规定缴纳一定数额的股金就可以取得社员资格,享受按优惠价格从合作社购买粮食、食用油、盐、毛巾、肥皂等生活日用品的权利,保证了社员生活少受市场物价波动的影响。当时,北京市划分为20个行政区,其中1至12区为市区,13至20区为郊区,每区都设有区合作社或合作社工作组,是北京市供销合作总社的派出机构,统一核算,后来逐步改为独立核算单位。

建立城市消费合作社

京郊农村供销合作社建立是根据党的“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城乡互助,内外交流”总政策,按照“以为社员服务为宗旨,不已盈利分红为目的”的办社方针,从无到有,有小到大,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创建初期,沿袭了老解放区已村为单位的建社原则,由本村农民按照自愿互利原则组织起来。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个建立的农村供销合作社是南苑区旧宫村,该供销社当时共有社员385户,709人,占村民总数的33%,缴纳股金折合小米1772.5公斤。 为了加强农村供销合作社的领导,北京市供销合作总社在西郊、东郊、南苑、北郊、丰台、石景山、长辛店、京西矿区8个郊区分别成立了办事处。自1949年3月至12月,8个郊区分别建立了区供销合作社,同时建有村供销合作社。

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建设初期,市供销合作总社根据市人民政府“恢复与发展生产,变消费城市为生产城市,结合救济失业工人”的指导方针,大力兴办手工业生产合作社。1949年3月,先拿出3000万元组织牙刷、罗底生产试验,并在东城泡子河地区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本市第一个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牙刷生产合作社。随后又相继组织了制鞋、建筑、缝纫为主的生产合作社。通过建立手工业合作社对日益衰退的手工业给予扶植和发展,抢救濒临失传的优秀技艺,使大批失业手工业工人及闲散人员有了稳定的经济收入。

51年6月北京市第十区消费合作社成立

51年6月北京市第十区消费合作社成立(原朝阳区供销社前身)

王砚香—背篓精神

“背篓商店”是北京市原房山县周口店供销社的一个分销店,也是原黄山店公社范围惟一的一家分销店。地处群峰环抱的山沟里,沟谷交错,大的沟壑就有32条之多。全公社540多户,2800多口人,分散居住在山沟山腰的50多个行政或自然村中。这些村远离分销店,远达十几公里,交通很不方便,分销店职工在负责人、共产党员王砚香的带动下,坚持经常身背装满三四十公斤重的篓子攀山越岭,送货上山,使许多农民能够在自己的家门口买到日用品和交售零星的农副产品。1958年后,这个分销店一直被评为北京市供销社先进集体,1964年被评为北京市五好先进集体。1965年6月,中共北京市委向全市发出了关于号召学习“背篓商店”的通知;同年6月12日,中共中央华北局转发了这个通知。6月15日,《北京日报》发表了题为《充满革命精神的“背篓商店”》的长篇通讯,详细报道了“背篓商店”的先进事迹;同年8月,北京出版社将《北京日报》的这篇通讯印成小册子在全国发行。这个分销店被评为全国先进集体,王砚香同志也成为了全国著名商业劳动模范,对全市乃至全国都起到了极大的典型带动作用。

传承背篓精神-王国明

五六十年代,由王砚香带领房山县黄山店分销店的职工们所创造的“背篓精神”在改革开放后并没有随着供销合作社的职能及经营方式的转变而消失。北京市昌平区西峰山供销合作社北庄分销店的负责人王国明将当年的背篓接到手中,继续背在肩膀上为山区群众送去服务。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背篓逐渐被自行车和汽车所取代,但那种不让群众受苦,心系群众生产生活的精神一直被王国明传承着,他像当年的王砚香一样,成为了山区群众的贴心人。